首页

搜索 繁体

红楼之挽天倾 第508节(2 / 4)

治年间所户部所载:仅宣府一地一年,主兵,屯粮十三万二千馀石,折色银二万二千馀两,民运折色银七十八万七千馀两,两淮、长芦、河东盐引银十三万五千馀两,京运年例银十二万五千两;客兵,淮、芦盐引银二万六千馀两,京运年例银十七万一千两。

&esp;&esp;当然宣府等地为北平侧翼,一直是直面胡虏的重防区。

&esp;&esp;贾珩点了点头,道:“还有整顿吏治。”

&esp;&esp;这就是他当初和崇平帝提议的几大政策,先通过表湖维持住大局,剩下给王朝续命的事儿,先灭了东虏再说。

&esp;&esp;施杰自失一笑,说道:“都察院和吏部忙着京察,已忙得不可开交,兵部诸司人心惶惶,部务也受到不少波及。”

&esp;&esp;“没有个月结束不了,也就是刚开始,咨访考语,错综复杂,后面应轻快许多,再不致耽搁了政务了。”贾珩低声道。

&esp;&esp;京察历来耗时长久,当然大汉改革了京察之法,比之前明要快上许多。

&esp;&esp;施杰点了点头,落座下来,继续叙着廷议之事,说道:“许德清这几日清查了都察院,听说考计十三道御史六年弹劾奏疏,不少都在下中、下下之列,与韩阁老商议,皆在贬黜之列,另,左副都御史彭晔今日上疏自请巡抚南河,圣上允纳。”

&esp;&esp;说到最后,语气倒有几分玩味。

&esp;&esp;御史之职责,一个是巡桉地方,一个是风闻奏事,拾遗补缺,而奏疏皆有备桉,再结合往日风评,对都察院御史就能进行一个初评。

&esp;&esp;都察院御史一百多人,这次几乎让许庐直接清洗了三分之一,待堂审一过,即行黜落,这次波及范围之大,前所未有。

&esp;&esp;贾珩轻轻摇了摇头,文道:“先前,赵阁老言南河总督高斌,请求拨银营造河堰,杨阁老扬言要着御史巡河,看来应在此处了?”

&esp;&esp;施杰看了一眼对面的少年,笑道:“子玉先前与其有几次争执,彼如今再不做些实绩来,只怕难以在都察院立足。”

&esp;&esp;左副都御史彭晔,原也是齐党中人,先前帮着杨国昌站脚助威,数次弹劾贾珩。

&esp;&esp;贾珩正色道:“我与其所争,系出公心,如今他巡查南河,望能善察其弊,以防夏秋两汛,天灾酿成人祸。”

&esp;&esp;两个人简单聊会儿,而后崇平帝着内监提着食盒,赐膳予一众军机处僚员食用。

&esp;&esp;贾珩继续翻阅着各地都司、巡抚以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军务奏疏,拟出意见,钤押题具。总体而言,崇平十五年的大汉朝廷——西北风平浪静、云南偶有战事、贵州土司不稳、湖北河南交界寇盗丛生、山东教匪串联作乱、福建时有海寇登海劫掠……当然,这些目前而言都是疥癣之疾,整体而言动摇不了大汉的统治根基。

&esp;&esp;单以军务而言,唯有九边,或者说没有辽东之后的大汉北疆,从天津卫、蓟镇、宣府、大同、平安州、延绥、宁夏、固原……近百万兵卒,既是财政黑洞,又是防守漏洞。

&esp;&esp;贾珩将所拟意见归拢好,然后由内监递送给崇平帝批阅,就这般,一直到了傍晚时分,正要起身离了值房。

&esp;&esp;崇平帝打发了大明宫内相前来召见,言在坤宁宫设了宴,相邀贾珩前往赴宴。

&esp;&esp;出了武英殿,宫苑中廊檐下已经点起烛火,就可见着一队队宫女、内监提着八角宫灯,行走其间,时而远处传来侍卫整齐的脚步声以及甲胃的相碰声。

&esp;&esp;贾珩整了整心神,转头问着戴权道:“公公,贾赦父子,什么时候启程?”

&esp;&esp;“日期定了,就在后天,贾赦、贾琏等一干钦犯,流放贵州。”戴权一边在前引路,一边轻笑说道。

&esp;&esp;贾珩又道:“明日,我想携人去送送,公公觉得还方便罢。”

&esp;&esp;“自是方便,亲卷相送,这是人之常情,内缉事厂也没有阻拦的道理。”戴权轻笑说着,然而走着,顿住步子,看向前方巍峨奢丽的宫殿,道:“坤宁宫到了。”

&esp;&esp;贾珩随着大明宫内相戴权进入其间,倒也不是第一次进入这座宝殿,当时魏王过生儿就来过一次。

&esp;&esp;“臣拜见圣上,万岁万岁万万岁,拜见皇后娘娘,千岁千岁千千岁。”贾珩进入殿中,置身在澄莹如水的地板上,趋行几步,近得崇平帝以及皇后跟前儿,朝着帝后二人郑重行礼。

&esp;&esp;“子玉来了,平身,坐。”崇平帝这会儿坐在一方条几后,身旁坐着仪态万千、一袭丹红衣裙,金钗步摇的宋皇后,下首处一方小几后,竟坐着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